更新时间:2025-11-02 04:02:30
今年万圣节,内地大银幕迎来一部突破性的作品——惊悚悬疑电影《象山发光事件》。这部由新人导演赵域编剧并执导的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切入,成为国产片中罕见的超自然题材探索,用“沉浸式试胆”的概念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虚实交织的猎奇体验。
《象山发光事件》讲述了张鹏(小沈阳 饰)十年前亲历好友在神秘发光事件中失踪,十年后纪录片团队找到他一起重返事发地,试图揭开真相却卷入更离奇危机。影片通过伪纪录手法构建了多层叙事:幽深山林中相互矛盾的证词、如影随形的“嗡嗡声”、突然呕吐流血的身体反应,以及最终掉落摄像机录下的模糊人影,共同拼凑出一场超自然现象与人为阴谋交织的罗生门。喜剧演员小沈阳首次颠覆形象挑战惊悚题材,将角色从创伤幸存者到偏执探访者的“魔怔”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口鼻流血、眼神惊恐的画面,彻底打破了以往喜剧印象。
影片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赵域的创作背景。作为一位从视觉艺术转型电影的新锐导演,赵域早年从事广告与实验影像创作,其作品《晶体》系列曾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并获十佳实验片,在带当代艺术和实验影像领域有所展露。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长期致力于类型片与作者表达的融合。在《象山发光事件》中,他巧妙将科幻逻辑植入悬疑框架,以“伪纪录”为外壳,实则探讨观察者与真相之间的辩证关系——摄影机能否记录真实?还是它本身即是规训观看的工具?
在电影上映前,我得到机会与赵域导演做了一次专访。这场面对面的对谈,既是两个热爱的电影的人,对一部好戏的台前幕后热闹门道的深入探究,也是两个热衷超自然神秘现象的人,在天马行空的交流中达成趣致的共鸣。
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
方
赵导您好。为什么选择伪纪录片形式来拍这部电影?
赵域
其实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从制作角度来看,伪纪录片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但更核心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所探讨的核心议题与“摄影机”本身密切相关——它关注的是镜头前和镜头背后的人,以及两者之间带有伦理色彩的关系。我们透过摄影机所代表的屏幕,观众、记录者及当事人,建构出一个无法挣脱但又充满猎奇的回环。真相就像是那只薛定谔的猫所呈现的叠加态,而观察者早已成为“真相”的一部分,那些被观察过的“真相”又通过某种方式回馈到观察者身上形成闭环。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试图探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及不同视角下的叙事差异。因此,伪纪录片天然适合用来呈现这类主题。
方
伪纪录片如今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亚类型,国外导演们玩出了许多花样。在您的影片中,也使用了不同设备拍摄的素材进行组合剪辑,逐步构建出悬念、推动情节并塑造角色。请问艺术构思上是如何决策的?
赵域
我们确实研究了过去一些经典的伪纪录片的制作方式。虽然我们的片子属于伪纪录片,但在类型探索上,我们希望它不仅停留在伪纪录片的表层形式,还能融入更多类型化的尝试。如果完全依赖通常意义上的DV拍摄,类型化可能会被削弱,也很难实现更多美学追求。所以在构思故事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摄制组进入故事的设定,从视听层面先稳住基调逐步展开叙事。随着故事发展,到了第三幕的高潮部分,角色进入山洞探寻,故事进入到更深的迷宫。摄影机开始转换为手持拍摄,观众成为了站在摄影机后面的人,并与摄影机产生互动探寻未知的可能,在幽闭黑暗的环境里跟随真相的一次次揭露把在场感拉满。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能给观众带来独特视听的感受。
方
接下来想请您谈谈第三幕的高潮戏。我个人感觉,即使我迟到一个多小时,恰好在这一幕开始时进场,也能迅速入戏。这段在美术、配乐、演员说话的腔调、摄影机运动以及环境搭建等方面,都营造出一种深夜探险的氛围,跟随主角手持摄影机的主观视角,探索那些钢筋水泥构筑的洞穴环境,本身就极具沉浸感和刺激性。请问剧组是如何选址并进行场景加工的?在这一整段重场戏的拍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挑战或者有趣的事?
赵域
这场景其实在早期剧本阶段就已经确定了方向。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重庆涪陵的816核工程遗址——它位于大山深处,内部开凿出十几层巨大的空间。目前该地已部分开放旅游,但实际开放区域大约只有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规模非常宏大。我们发现这个实景,当时就觉得非常理想,并得到了重庆当地的支持。不过由于它是景区,平时游客较多,我们是利用夜间游客离场后进行拍摄,连续拍了一周的夜戏。那里的空间极具“巨物恐惧感”,某些未在片中呈现的区域甚至更为庞大。夜晚的遗址像是迷宫,稍不留神就会走错岔路。而且空间过大,即使在同区域工作,也可能完全听不到彼此的声音。
方
里面导航应该无法使用吧?
赵域
对,手机在里面完全没有信号。
方
没有信号的迷宫般的环境,确实会非常压抑,难怪我在观影时能感受到那么真实的压迫力。
赵域
是,所以恐惧到底来源于什么?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很想表达的部分。人性中那种深深的恐惧到底是来源于逻辑的偏差还是我们在身份关系里的错位。在这里,我们希望观众跟随摄影机和主人公一起,一步步走到这个逻辑理性的尽头,最终进入这个迷宫般的人工洞穴。在这里恐惧不再是一个表象,它体现了我们对底层的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抽象的恐惧。即表面看我们生活在一个逻辑、因果、确定性的世界,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未知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混沌的。这种底层的力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正以某种看似野蛮的方式驱动并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我想本质上,我们人类的所有恐惧皆来源于此。我们希望将这种恐惧延伸至银幕之外。
方
从商业片规律来看,这段处理也非常成熟:角色身处巨大却无出路的空间,伴随恐怖事件发生,压力不断累积。当他们终于脱身,看似松一口气时,却发现人已非人。这种在解脱瞬间迎来更大恐怖的戛然而止,让观众的离场感受非常出色。
赵域
我们确实在商业性和视听语言上有明确追求。尽管是伪纪录片且制作预算不高,但在声音、画面、剪辑等方面都力求达到商业水准。除了表达本身,我们也希望给到观者更成熟的视听感受。
方
特别是配乐令我印象深刻。它很符合我最偏爱的那类商业恐怖片的规格——配乐始终在场,营造持续紧张感。
赵域
音乐的设计是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伪纪录片的逻辑下,我们很难使用器乐,器乐会直接渲染情感,破坏伪纪录的真实逻辑。因此我们全程采用电子氛围音乐,中间偶尔加入节奏。随着摄影机逐渐深入谜团直至真相开始渐次展露,音乐的主题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这些音乐主题几乎是和影片同步创作的,我们会设定几个不同情绪走向的主题,并在全片延伸。
方
您拍片通常是先定剪再创作音乐吗?伪纪录片的音乐制作是否会比常规商业片更自由一些?
赵域
不同团队可能有不同工作方式。我们的习惯是在剧本阶段就让作曲老师介入。这位作曲是我的好友,合作过多次。我会和他讨论剧情,他会尝试做出一些小样,我们一起评估调整,逐渐找到更契合的方向。我们会强化某种环境的隐喻,作为沟通的手段,比如第三幕的洞穴像是某种幽闭的底层潜意识。某些非常特殊音效,比如我有具体感受或想法时,会向他描述,再由他想办法实现出来。
方
很多灵异题材的电影——不知是为了营销还是其他原因——常会宣传拍摄期间真的遇到了怪事,以此增加电影的噱头。您的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有类似的遭遇吗?
赵域
我理解,其实所谓超自然现象,往往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由此得出的不同结论。那些现象究竟是超自然的,还是可以用物理解释的,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你期待看到什么,往往就会感受到什么。就像我们这部电影的结尾一样,观众内心投射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解读。重要的不是解读,而是这种投射本身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我们这部电影想探讨的一个部分。至于拍摄过程中,我们没有遇到超自然现象。
方
关于这部电影的形式、内容和台前幕后我们都聊了很多,能否最后总结您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
赵域
这部电影是我某个阶段思考的总结。能够将这些思考通过拍摄转化为完整的创作,这一点很难也非常重要。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电影实现起来更为“奢侈”,因为它本质上是在造梦。将一个想法最终变成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方
这部电影从策划到最终完成,周期大概是多久?
赵域
周期的话……是从2021年底开始的。2021年11月正式策划,2023年初拍摄,2024年完成,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
方
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造了这样一个科幻的梦,非常了不起。导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些神秘事件产生兴趣并进行思考的?是童年或青年时期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吗?
赵域
我觉得是开始自主阅读之后,那个年代信息匮乏。很多这类神秘事件的文字在那时候像是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口——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类目、命名、阐释,它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像现在信息过载,而那时候看起来很匮乏的信息却是构建认知、激发想象的重要部分。哪怕其中有些内容并不符合严格的科学标准,但它们确实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许多想象。比如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总会让我们畅想几十年后的未来。这种感觉其实有点像“未来考古学”。
方
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对当前市场的一次测试——无论题材、形式还是问世的时间点,它都显得独特而珍贵。我很期待它的商业表现以及大众的反响。不知道导演对这些有什么心理预期?
赵域
我认为电影的本质终究是创作。创作本身就需要在突破与共鸣之间寻找平衡:如果不寻求突破,创作就失去了意义;但同时也要兼顾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共情。当然,我希望观众能看到我们在类型探索、视听语言、烧脑叙事以及惊悚悬疑情绪的营造上都花了很多心思。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最期待的就是大家能感受到这份努力和尝试。
方
要在个人表达和商业诉求之间取得平衡,难免需要做出一些妥协。这部电影是否有原本想放入、但最终不得不舍弃的内容?
赵域
确实会有。但做任何事都难免妥协,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最核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这部电影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方
妥协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触及到你想传递的核心内涵。
赵域
是的,这很重要。
方
这部电影虽然成本不算高,可能不会成为爆款,但未来人们在回顾华语电影时,恐怕很难绕过它——虽然港台地区有过类似题材或形式,但在大陆此前几乎没有同类作品,非常难能可贵,我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电影教科书中被提及的案例。
赵域
谢谢您的认可,谢谢方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把时间还给书籍
十二封信和唐亦尋,走不出的九月
暴风眼中的共生与觉醒
4年后再看《新·福音戰士 劇場版 終》 :谢谢你曾来过我的世界
观后随笔
李莲花不需要可怜。
有触动,有惊喜,也有一点吐槽
论如何在虚拟作品之外获取与其之中一样的庇护
Debris Documentar (2012)
宁受万箭穿心,不斩心中之道
身处台风眼的女性们
从王权富贵的寻心问道之旅,看人的三次觉醒。我们能从王权富贵的强者叙事中学到什么?
这场因父亲病危仓促开启的家庭重逢,终究成了一场穿越几十年误解、直面两代人伤痕的和解跋涉。
第一次看剧看到迷茫,虚脱...
杜琪峰倾注灵魂的情怀之作!华语类型片的最高标准!
先看完韩版再来补看法国原版
亲子关系
勉强能看,超出我对国产惊悚片的预期
时间的灰烬
想要认识爱情,你得看看《春逝》
同为华夏人,该骂就得骂!
